枕琴室主萧娴
成公亮
琴、棋、书、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古琴是第一位的。古琴艺术源远流长,有着三千年的悠久历史。历代文人十分重视琴乐的修养,在古代有过“家弦户诵”、“君子无故不撤琴瑟”的盛期。然而,由于古琴音乐的深奥难懂,却又使它常常处于“古琴无俗韵,奏罢无人听”的冷落境地。于是,千百年来琴人之间那种互找知音,“以琴会友”的风气也随之形成了。
不久前,笔者初到金陵以琴供职,幸运地会见了一位琴人,著名书法家――萧娴老人。茶饮数巡,我便在茶几上枕琴而弹。“醉渔唱晚””声声,“高山流水”滔滔,大家似乎都进入“空山忆故人”的怀古幽情中去了……
“请肖老也奏一曲吧。”有人提议。
“我已数十年没摸琴了,弹不起来了!”肖老感慨不已地谈起她学琴的经过。
青少年时,她随家客居广州。琴艺就是那时跟她父亲学的,当时习弹的琴曲有“平沙落雁”、“湘妃怨”、“胡笳十八拍”等曲。婚后来宁居住在玄武湖环洲江家花园内,直到一九三七年抗战爆发。战时肖老全家流离去内地避难。南京的寓所却遭兵燹,字画、家俱物器损毁殆尽,其中包括一架自制的手摇摇墨机和一床明代潞王朱常芳制造的古琴。
肖老失去了心爱的乐器,数十年来多方访求,另购未成。然而她对古琴音乐的美妙却不能忘怀,在她的作品中,那笔断意连的妙处、返朴归真的境界、书外求书的内涵,无不充满了古琴音韵脉络的特殊美感。因此,在肖老的大量书法大作中,落款总是这两个署名和印章:“萧娴 枕琴室主”。
(本文发表于1985年8月5日南京《扬子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