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秋籁古琴音乐网 文选  
   
 



琴弦传递了演奏家的哲思

  穆 谦

  六月一日,在台北传统艺术节中,成公亮举行了自己最新一场公开演出,虽然成公亮是这种形似齐特尔的七弦琴的演奏大师,但他并不太喜欢在音乐会上演奏它。他说:“为友人们弹琴是我心情最佳的时刻。”这里指的是友人们汇聚一室聆听他弹奏古琴的小型集会。
  在古代,古琴的琴弦由天然蚕丝制成,拨弦时发出颤动的音响。琴人不是为别人弹琴,而是为大自然、为自己而弹。若有第三者听琴,则必须是大自然和琴人的朋友,必须是听得懂音乐的“知音”。(在汉语中,知音意为挚友,其字面意义为“懂得声音”。)陶渊明是东晋(公元365-427年)杰出的诗人,他常常坐在山石上弹奏他的无弦琴,以清风、流水及百鸟鸣啭谱成最美妙的音乐。按中国的习尚,古琴既是乐器又是贤哲与诗人的象征物,是他们时常随身携带的物品之一。孔夫子不仅是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琴人。
  在成公亮的CD唱片集《文王操》的封面上印有孔子的警句:“乐以忘忧”。
  成公亮拥有一架制作于明代(公元1368-1644年)的古琴,他为其命名为“忘忧”,由于他的音色偏于清澈,明亮,弹琴时能为成公亮排解忧伤。然而成公亮有时也用它弹奏哀伤的曲调,如《潇湘水云》、《昭君怨》等。前者表现一位高士伫立于云雾弥漫的江畔,满腔忧国情怀。后者描述一位美女在去国离乡投向西北地区时的哀伤感情。
  最为成公亮所珍爱的一架古琴名为“秋籁”,其意为“秋天的声音”。这件乐器产于公元715年,当时是中国的唐代(公元618-907年)。成公亮是从济南市一位老人手中获及此琴的。这位老人在“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期间为保存此琴费尽心血,当他与成公亮结识之后,发现成公亮是适合演奏此琴的最佳人选,遂以此琴相赠。半年后,老人即与世长辞。
  成公亮认为:“秋籁”这一名称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哲学内涵:天人合一。
  以两架古老的琴作对比,成公亮认为“秋籁”有较为绵长和感伤的音响。成公亮的大部分录音都是以“秋籁”演奏的。
  成公亮于1940年出生,17岁开始学弹古琴,那时他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1965年成公亮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理论作曲专业。他的琴师从著名古琴家张子谦,后来成为创立于清代(公元1644-1911年)江苏扬州“广陵琴派”的代表人物。
  成公亮说:“当弹琴时,琴人必须脱离外部世界并深入到古琴音乐的意境中去。自古以来,弹琴就是琴人‘自我修养’和‘自我表达’的方式。”这一点在琴谱中也有所反映。传统的琴谱为“减字谱”,“减字谱”的音符以一种特殊形态的汉字来表示,这些汉字并不直接指明音高,它们只是提供指法。乐谱中也有速度的提示,但确切的节奏律动则由演奏者自定。成公亮认为,减字谱很适合于古琴,它给予演奏者以广阔的创造空间。
  他说:“中国的古琴谱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就像中国书法一样,同样的字由不同的人来写,永远不会雷同。”
  作为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的退休副教授,成公亮在古代琴曲的古谱解译,即“打谱”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他将此项工作称为“音乐考古”。一些久已绝响的曲谱如“凤翔千仞”、“遁世操”、“孤竹君”、“忘忧”及“文王操”等都已由他完成了打谱。借助他的劳作才使当代人能得以聆听到许多古老而迷人的音乐。
  1989年,成公亮花了半年时间为“文王操”打谱。“文王操”传为周朝(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君王文王所作。这是一首罕见的博大宏深的乐曲。1997年在中国中央交响乐团的伴奏下,成公亮演奏了此曲并录音。这种古代音乐与现代乐器的结合展示了一种焕然一新的生命力。
  最近,包括“忘忧”一曲在内的成公亮演奏的唱片专辑已经出版。“忘忧”是他从1549年出版的《西麓堂琴统》琴书中选出并打谱的琴曲。此曲以充满活力的曲调描绘了古代人民无拘无束的生活情趣。沉浸在音乐声中的琴人和听众都能从中体验到忘忧的感受。作为当代古琴演奏家,成公亮也演奏现代音乐。1990年,他出版了题名为《中国梦》的CD唱片辑,这部由成公亮、荷兰长笛演奏家柯利斯·亨兹、美国女歌唱家克莱伦·麦克费登及印度敲击乐手拉米什·肖塞姆合作录制的抒情小曲集全部是即兴演奏的作品。1998年,他参与了加拿大作曲家马修·连恩的世界音乐CD《汇流》的作曲与录音。
  目前,在无演出或录音的情况下,他待在家中,做自己喜爱的古代琴曲的音乐考古――打谱工作。


  (原文发表于北京1999年7月14日英文版《中国日报》,中文翻译:王印泉)

 



 


秋籁古琴音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