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秋籁古琴音乐网 文选  
   
 



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唐筝

成公亮

  在一千一百五十年前,我国唐代文宗大和八年时,东邻日本又派遣唐使到我国来了。遣唐使中有个准判官叫藤原贞敏,他在日本时就是个琵琶能手,这一次他到了中国京都长安(今西安)后,就拜琵琶博士刘二郎为师,刘二郎对这位远道而来的日本青年十分喜爱,不仅传授他中国的琵琶技艺,还把自己的女儿――一个弹筝名手许配给他。藤原贞敏在中国待了六年后,带着他的中国妻子返回日本。从此,中国的古筝远渡重洋来到日本,在日本生根开花,成为日本主要的民族乐器之一。

  以上是记载在《大日本史》里中日音乐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中国筝是否就此开始传入日本呢?实际上还要比藤原贞敏夫妇返回日本时更早些,至今日本京都东大寺正仓院还珍藏着日本奈良时代(公元710—794,相当于中国初唐时期)传入的四面唐制筝的残片呢!

  中国的筝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流行于秦国(今陕西一带),所以后世常把筝称作“秦筝”。那时的筝已从最早的五弦过渡到九弦进而发展为十二弦了,经过近千年的流传,到了隋代又加一弦成为十三弦,隋唐时代,十三弦筝广为流传,诗人们留下了大量的咏筝诗篇都是吟的“五色缠弦十三柱”。到了宋代,筝发展成十五弦,明、清加到十六弦,但也有退回到十四弦的筝;近现代的筝弦数就越来越多了:十七弦、十九弦、二十一弦……甚至三十弦,当然,十三弦的唐筝在中国也早就见不到了。可是在日本,一千多年前从中国唐朝传去的十三弦的筝体制却一直保存到今天,它与本民族的音乐传统相结合,成为日本筝。日本筝不仅在形制、弦数上顺随唐筝一脉传下,在定弦法、记谱法、演奏法等方面也都有很深的中国唐筝痕迹。早期日本筝的定弦有十二种,其中以《仁智要录》、《调子》等九种为主,据日本音乐理论家林谦三的考证,这十二种定弦法与唐代十二均旋宫法有着渊源关系。现在日本筝最常用的定弦叫《平调子》,它的排列是3671346713467;再是《云井调子》,它的排列是3 6b7 2 34 6b7 2346b7 ,它们与日本民间音乐的调式音阶特征是吻合的。在记谱法上,日本筝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斗、为、巾”这十三个汉字来代表十三根弦的位置,这种记谱法与我国潮州地区流传的古“二四谱”记谱法也可能有着渊源关系。日本筝的右手拨弹及左手按滑音奏法也大致与中国筝相同,不过日本筝的揉弦是以左手大、食、中三指捏住琴弦左右摇动而得,奏出的音在空弦音本位的上下颤动,不象目前中国筝的吟揉音只在空弦音的上方颤动。这种日本筝的揉弦方法是否保存了中国唐代筝的演奏方法,就不得而知了。

  八四年八月来济南学术交流的日本筝演奏家林澄子先生,曾向山东省音乐家协会赠送了一面精制的新日本筝(见图),这面日本筝约长六尺左右、宽约八寸左右,梧桐木纹清晰可见,造型古朴典雅,十三根琴弦架在洁白的筝柱上,信手拨弄,发出铮铮清脆悦耳的琴声,这就是与千年前唐代古筝大致一样的乐器了!不禁使人想起唐诗中“二五指中句塞雁,十三弦上啭春音”的佳句来。“座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唐代诗人喜欢把一排斜行的双脚筝柱比作列队飞翔的大雁,把雁呜之声比作筝音,今天日本朋友为我们演奏了动人的筝曲,又赠给我们精制的日本筝,那么,随着中日文化交流的春风,这些昔日飞去东洋传情的大雁,不是又带着深情厚谊飞回来了吗!?

  1984.9.26
 (本文发表于山东音乐家协会刊物《山东歌声》1985年第1期)



 


秋籁古琴音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