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秋籁古琴音乐网 文选  
   

 

9.27 十号线相撞 成公亮讲座
2011-09-27 23:09:11

  也许是下班的点,也可能是10号线撞车的影响,傍晚的淮海路显得骚动不安,公交车站上排满了归家人,一路上拥塞不堪,入站口上显得冷冷清清,仅有一两个车站工作人员把守。这个点坐车对老年人真是一种打击,有眼神不好,迈着小步急急忙忙冲向后面的车子;有拄着拐杖,被青壮年挤在车门口一边,几次尝试之后,只能无奈回到车站。这是一个怎样的一天。
   晚上是成公亮在幽篁里的讲座。说是讲座,更多是个人创作的经验之谈。幽篁里是个古琴会,报名学习的价格一向不菲,每次坐车经过淮海路的这栋古式建筑,总是想象着文人骚客抚琴的场景。
   今天恰恰是一窥究竟的好机会,进去后才真正发现内部的局促。讲座安排在建筑的一个亭落内,正方的水池边,听客们分作左右两侧,因为实现预约的关系,每个座位后面贴上了预约人的名字。成公亮坐与听众保持对角线的位置。踩着石板,池中坐落着一个大圆石台,简简单单,一桌一椅一把古琴。两侧是白白的墙壁,同时很风雅的种上了象征文人的竹子,秋风送爽,丹桂飘香,倒是很有意境。
   与想象中的艺术家不同,成公亮是一个很直白的人。古琴对他而言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自己大把的时间只是用来玩,放风筝喝茶是每日必修的功课,隔一段时间,浙江山内农家乐也是个休养所在。他笑言自己的生活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退休教师。成是一个赶时髦的人,介绍即将出版书籍,允许复制他的mp3,甚至笑侃他的官网实际上是一个“旅游网站”,因为就在于网站上大大小小放满了他游历世界的照片。
   谈到古琴,他自称古琴可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把乐器当做宗教是一件可悲的事。他说自己总共就学了三年的古琴,然后文革荒废,照样可以拿起来。不像钢琴得从小练习指法,古琴可谓入门不难,成也不过17岁才学琴,而且古琴的技巧有限,要学会总是不成问题。因此,如果一个练琴者,在其一生只是反复弹奏几个曲子,曲子再好听也经不住滥弹,因此成公亮今天和我们的交流就在于创新。
   没有什么对古代曲子的讲解,成公亮向我们介绍了一下他的跨界作品,包括昨天与尼泊尔尼姑的梵音合奏,与荷兰长笛艺术家合作的《中国梦》,改编自同名德国现代作曲家创作的钢琴独奏曲《太阳》等等。对于录音效果最佳的一张唱片,他觉得风潮唱片为了纪念非物质遗产录制的那张CD最为满意,以往的录制都是在棚里录得,对于数码制作的回响,感到一种虚假。一个美国的制作人善于利用教堂演奏形成回响灌制唱片,同样的原理,这位美国人和成公亮抛弃了数码世界,来到了成老家的一个寺庙,须等到和尚打眠,风月不想,万籁俱寂的时候才能录制。就这样三个不眠之夜,终于有了《成公亮的古琴艺术》问世。这是一份存有底噪的真实的艺术记录。
   他谈到学古琴的人要能够“跳出古琴界”。从学习古琴开始,一开始便进入了狭窄的古琴小圈子,可是自己不能把自己局限死,要能跳出古琴的封边环境,从更加开阔的视野审视古琴,而非仅仅满足做一个古琴弹奏家。我想但凡大家必是博采众家之长,能够以大视野审视自己的艺术与他人的艺术,相互裨益促进发展。唯如此一个艺术家,一门艺术种类,才能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此间也谈到了地方戏曲受众的减少,剧种的萎缩与灭亡;中国众多古代遗留下来的乐器只有古琴有曲谱流传,而不像竹笛,二胡只是近代后才作为主奏乐器专门谱曲。
   整个讲座听下来,眼前这位不是什么大艺术家或充满抑郁气质的文人,而是一个我行我素的艺术把玩者与聆听者,他用自己的那份理解去实践着艺术理想。对我而言,受益匪浅。

 

 


秋籁古琴音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