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秋籁古琴音乐网 文选  
   
 


古琴圣手成公亮

郑晓韵
  
迎面而来的是一只大风筝

   第一次去拜访成公亮老师时,我简直不能想象这样一位大师级的人物居然住在南京艺术学院简陋的老房子里——穿过十多年前的老房子常见的那种略显幽暗的老楼道,让人依稀有一种走向过去的感觉。也许是因为之前已和成老师约好了时间的缘故吧,成老师早早地就把门打开一道小缝,等待着我的到来。敲门之前,我脑海中想象了无数次开门后映入眼帘的动人情景——四壁挂着各式各样的名贵古琴和国画、书法,家中摆满精致的瓷器和古香古色的家具。然而当我推开门,映入眼帘的却是占了整整一堵墙的风筝,而且成老师的家,也简朴得令人难以想象:小小的房间里只有一个写字台、一张床和摆着茶具的矮桌子小板凳,没有电视,只有一台电脑和一台有些年头的老式收音机。下午的阳光从窗台透过树叶照进来,迷人而斑驳的温暖光线和淡淡的茶香将整间小屋融在一起,是那么的宁静和安详。成老师就坐在小凳子上,热情地招呼我。这是我第一次那么近距离的看到成老师。也许,正是从这一刻开始,我才真正逐步体会到音乐带给人的不只是声音而已。音乐中包含着情感、智慧,也包含着、流淌着诉说。
   这是一次和我想象中的拜访截然不同的拜访。我本是准备好了曲子向成老师请教的,又或者直接就是来听他弹琴的。然而,在小屋子里坐下后,预设的一切都消失了。成老师和我像朋友一般聊起天来。他给我讲故事,讲他的生活,还讲他在古林公园放一个巨型风筝的趣事。他也没有弹琴,而是一直放音乐给我听,并轻轻地哼着,时不时也说说他的看法。时光很惬意地流淌着,很快就到了薄暮时分。这时,让我更没想到的是,成老师竟亲自下厨煮了荠菜馄饨给我吃。馄饨是成老师亲手做的,空闲时他做好放在冰箱里,需要时随取随有,所以前来拜访成老师的人,常常能享用到他拿手的荠菜馄饨。
   在这小小的房间里,一切都飘起来了,像被微风轻轻托起一般,像是身在世外桃源一般。到了晚上不得不离开的时候,我鼓起勇气向成老师提出想要听听他弹琴。这个请求藏在心中很久了,一直不知道该怎么提出来,因为我进屋后一直没发现成老师的琴藏在什么地方。我想,那么宝贵的琴,一定是被宝贝起来了。然而,再次令我意外的是,那张珍贵的唐代古琴——“秋籁”琴,其实就静悄悄地窝在成老师床头的一个角落里。成老师掀开搭在上面的布单,坐下来,开始弹琴。一切都很简单地过去了,就好像相处了很久的家人,很随意,也很平淡,然而充满着令人动容的人情味。
   这是一次奇妙的旅程,是一次音乐之旅,更是一次人生之旅。很多时候,当我们说起大师的时候,往往心生敬畏,总觉得大师是难以接近的。但是成老师让我明白,真正的大师,其实并不是高不可攀、不近人情的,相反,他们恰恰是平易近人的。走出成老师的小屋,我不禁会心一笑:是啊,那么暖人心脾的音乐背后,又怎么可能是一位让人望而生畏的冰冷之人呢?成老师本人正如他的音乐一样,是如家人一般让人贴近、让人温暖的。

隐士风度与现代精神

   如果现场听成老师弹琴,你会发现他老是把头埋得很低,好像要扑在琴上面似的。这并不是成老师故意为之,而是他眼睛和腰椎不好而不得不那样。所以成老师经常自嘲说,大家不要学我的姿势,我是年纪大了,眼睛不好,背也驼了。
   但就是在这样的身体状况下,他还是坚持每天坐在电脑前,把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一一整理、记录出来,并放在网上和古琴爱好者们交流,让很多习琴者从中受益匪浅。外界曾有人传言成老师脾气古怪,性格孤僻,从不参加任何琴会、会议。实际上,这是对成老师最大的误解。成老师对人非常真诚,也非常直率,有什么说什么,都是讲真心话、讲大实话。他反感那些把古琴搞得神神秘秘的人,也讨厌那些形式主义的会议,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他其实是一位秉持着中国古代高士品性和修为的现代隐士。乔建中在与萧梅互通电子邮件时,曾经这样谈到成老师:“他的音乐,他的为人,常常让我想到古代那些不愿同流合污而保持文人隐士品格的前贤。但他又不是一个拟古守旧之人。相反,在他的音乐里,我常常听到十分活泼敏锐的现代精神。所以,我觉得公亮兄是一位集传统文人精神格调、当代知识分子坦荡品性、音乐人平常心态于一己的难得一见的同行好友。”这样的感受和评价,相信也是众多了解成老师的为人、喜爱成老师的古琴的同好们的共同感受。
   成老师的生活很简单,他告诉我,弹琴、整理乐谱之外,他白天会去古林公园放放风筝——成老师说,长期在书桌案头工作的人,放风筝可以调整颈椎角度,同时远看天上的风筝对眼睛也有好处。晚上不看电视,到了九点多,就扭开老式收音机,听听节目,然后就休息了。在家里,他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打谱、整理乐谱和自己的文章上。成老师的文章语言很朴素,既有专门讲古琴的历史、古琴音乐的文章,也有他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包括他在欧洲的见闻和他在国内的游记。为了和更多的人交流古琴心得,成老师还将自己上课的录音整理成文字,配以古琴谱,并将他对乐曲的理解和感悟,细致到阐释每一个乐句的具体处理,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供弹琴人分享。2009年10月,成老师将其琴学心得和对古琴传统的梳理等文章汇集成《秋籁居琴话》出版,其中的打谱笔记和琴课笔录等,不仅是珍贵的古琴文化资料,也是众多习琴之人重要的琴学教材。

弹出内心的情感和哲理的思考

   1986年5月,成公亮老师应联邦德国-中国友好协会的邀请,在法兰克福、布莱梅、汉堡、西柏林、慕尼黑等城市举行了十三场古琴独奏音乐会,演奏了《平沙落雁》、《酒狂》、《渔樵问答》、《醉渔唱晚》、《忆故人》、《归去来辞》、《长门怨》、《潇湘水云》、《龙朔操》等经典古琴曲,让西方人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古琴的迷人魅力。三年后,成老师再度踏上德国的土地,参加由竖琴艺术家吕迪格?奥帕曼(Rudiger Oppermann)组织的“音响的世界”音乐会在联邦德国二十一个城市的巡回演出。演出结束后,成公亮去荷兰进行了一次从未有过的实验——古琴的即兴创作演奏、古琴与欧洲长笛的结合、古琴与西方摇滚乐的结合。这次实验被录制成为一张名为《中国梦——古琴、长笛、花腔女高音、印度鼓合奏》的唱片,让人对古琴有了一种多视角的体验。
   其实,在演奏和创作中去发现古琴无限的多样性,多年来一直是成老师在古琴艺术上的一个追求。成老师先后师承刘景韶、张子谦,继承的是广陵派的优秀传统,但他同时又将自己对自然、生命、人生的思考融入到琴声中,最终形成了自己取源心灵的演奏风格。而他创作的古琴新曲,如《袍修罗兰》套曲、《沉思的旋律》、《太阳》等,也无不体现出他的这种思考与艺术追求。
   成老师曾在上海音乐学院作过一场名为“琴乐传承的过去和现在”的讲座,这次讲座作为附录被收入《秋籁居琴话》中。成老师在讲座中强调的很多问题,至今都引人深思。成老师提出,某些自我声称的所谓的“传统的演奏”,其实只是对古谱谱字没有逻辑关系的罗列,而一个被神秘化的古琴传统,实际上只是不懂音乐的人的自欺而已。取材于印度音乐的《沉思的旋律》和改编自德国钢琴家海纳?格兰钦同名钢琴作品的《太阳》,光是从题目上来看就已经违背传统了,然而当我们听到这两首曲子的时候,丝毫不会有任何突兀感,古琴的韵味变得灵动而变幻多端,前者将思绪化为旋律,后者将旋律变为流云。此刻的音乐是对自我的表达,是自我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听成老师的创作,你不会有这首曲子很传统,那首曲子很现代的感觉。
   不管是创作还是弹奏,成老师都很强调音乐自身的表达——语气。成老师认为,音乐不能简单地用各种系统去区分,我们需要体会的是演奏者在如何诉说,体会他们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音乐。只有这样,音乐和人文情感才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所以音乐的语言不在于语言的符号性,当音乐变成符号的时候,音乐便不再是音乐,我们听到只是各种各样的乐谱而已。成老师曾说,“艺术表达的东西,必须跟随你的内心,跟随你的人格,跟你的知识结构结合起来。”古琴之所以是很能表达一个人内心的乐器,实际上就在于古琴这件乐器本身就很朴素,正是这种朴素衬托出了弹琴者的情感。正如成老师在古琴套曲《袍修罗兰》后记中所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琴的地位非常重要而独特,它并非一般常见的表演、娱乐的乐器,也并不擅长塑造具体人物形象和叙述故事情节,它是中国文人用以抒怀、寄情、言志的工具。它的古雅声音,常常是某种精神境界领域中回荡的音乐,犹如心灵漫游的向导。古人常在琴上借景借物抒怀,弹出内心的精神世界情感和哲理的思考,进入一种无限而深微的境界。”

听他的琴,就像是和他在一起放风筝

   “深秋的校园,血红的杉树叶已积满地上,书上的叶子还很多,只要有风吹过,它们还不断地飘落下来。每天夕阳西下的时候,便有两位拄着拐杖的老人来到这里枯井台边。他们拂去石头上的杉树叶,坐了下来。从井台东面小路走过去时,会看到微风吹动老人的银发,在逆光中抖动着,像在发光,特别耀眼。半小时,一小时,一小时半……可能他们偶尔说些话,但我从未看见他们交谈过。坐到一定时候,其中一人便说:‘不早了,回去吧。’——这是十年以前的情景。两位老人便是我的父母,十年来他们先后故去了。这么长时间坐着不说话,他们在想些什么呢?我常常这样问自己。
   有一天傍晚时分,我也坐在枯井旁,静静观看周围的深秋景色,风吹下来的杉树叶照样铺满枯黄的草地、路边、井台上。这时,微风吹来,很舒服。我看着沙沙作响的杉树和被夕阳照红了的云彩,回顾以往的日子:从童年无忧无虑的嬉戏到为衣食辛劳的中年,现在又到了精神疲惫的老年,一件件大事小事,人情世故……我突然感觉到,十年前父母坐在这里也是想的这些吧。”
   这是成公亮老师在《袍修罗兰·风》的创作手记中的一段话。朴实而简单,但是却充满了细腻而温暖的人情美感。这就是成老师对人生的思考,这种思考和领悟同他的音乐深深地融和在了一起。听过成老师的琴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他的音乐是真诚而质朴的,也是可爱而深沉的。用可爱与深沉来形容成老师的音乐、成老师的人,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但是,正是这种奇特的矛盾使成老师的琴愈加散发出经久不衰的魅力。
   古琴是一件很奇妙的乐器,如果你真正听进去的话,你不仅可以从琴声中感受到弹琴者的情绪,还可以从琴声中感受到弹琴者的性格,甚至还有弹琴者的人生态度。成老师的琴并不专注于每一个音符的表达,也没有那种精致的演奏家的精心雕琢。他的琴是流动着的旋律,我们听到的不是音符也不是乐谱而是真正的音乐。用最简单的比喻来说就是,听成老师的琴就好像在听他与你倾心交谈一样,又好像是和成老师一起在古林公园放风筝,随时都可以听到他那纯真的如孩童般的笑声。
   好的音乐就应该这样,没有刻意的讨好,只有心无旁骛的游走。像风像水像自然的每一个元素,自由地存在。听成老师的琴,你可以听到树叶、微风、流水、树木呼吸的声音,更可以感受到那温暖的呼吸的节奏。
 

 

 




 


秋籁古琴音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