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秋籁古琴音乐网 文选  
   
 


成公亮谈琴

宁二

  “你觉得听了好听的,就是弹得好的。你觉得听了不好听的,就是弹得不好的。现在有很多人弄得很神秘,本来一个人,身体很健康,心理也很健康,一旦学了古琴以后,嘘——!做事情不一样,说话也不一样,其实他肚子里还是跟原来一样。就是加上了一些虚假的东西,我说怎么会学琴学的,正常的人变得不正常了呢?”
   在《秋籁居琴话》的最后一章读到成公亮先生这番话,心有戚戚,这实在是一个铿锵有力又富涵深意的收尾。成公亮是当今古琴界公认的高人,琴好人亦好;在这本最新的文集中,追忆师长前辈,探究打谱门径,分享创作心得,讲解古曲技巧,莫不诚恳,文字质朴准确,又处处体现出极好的修养。
   爱之深忧之切,在最后一篇与青年学生的谈话中,他一语道出了对古琴界的担心:政治化与商业化。时下传统文化热,古琴也热。弹得几首曲子练了不过数年,便自诩为琴家开馆授徒者众矣,附庸风雅以古谈古神秘主义也不乏其人,古琴音乐经过数十年的断层,识者又少,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竟似乎没了标准,不忍看此乱象的成公亮给出上述建议,或是半句讥讽半句玩笑,但在为古琴驱魅的同时,他也道出了欣赏琴乐的真谛:从心而听,心与琴游。
   成公亮的《秋籁居琴话》与其师张子谦先生所著的《操缦琐记》(中华书局2005年10月版)可并称近十年来最杰出的古琴著作。日记体的《操缦琐记》分享了我国最后一代传统文人琴家“会琴、抚琴、习琴、访琴”的往事,而收录文章跨度长达二十余年的《秋籁居琴话》,则是当代琴家中的佼佼者学琴、弹琴、授课、创新的心得体会。两书并置,正是二十世纪初至今,古老琴乐的真实境遇和完整脉络。
   《秋籁居琴话》一书,关于丝弦、打谱以及创作的篇章最为精彩。不似一般书籍玄而又玄、好以文学哲学的方式来谈论古琴,成公亮讨论琴乐时,在传统意境之上,往往以更具现代意识的方式来分析音色、节奏、力度、旋律、结构种种,此类基于音乐本体的理解易被批判为西方乐理的奴隶,然而套用国画大家李可染的自我评价,既有传统文人的精神格调又有现代知识分子开放性的成公亮,是在“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上世纪60年代开始,民族乐器琴弦开始全盘变化,从传统丝弦变为钢丝弦,古琴莫不例外。成公亮说:“期间没有经过任何涉及音乐文化层面的争议。一个极大的改变悄悄地、顺利地完成了,这么大的‘音色革命’就此过场。”这一句,动人心魄。琴弦变化看似只是音色讨论,其实涉及的是传统民乐现代走向至关重要的文化命题。不过《漫话五十年来的琴弦》一文有一处小错误,成先生误将冬不拉当作了维吾尔族乐器,其实它是哈萨克族的代表乐器。
   成公亮的打谱和创作成就一直为古琴界所称道,随书附赠CD便主要收录“新曲目”。打谱曲《桃源春晓》空灵清亮,泛音之多,令人称奇。创作曲《沉思的旋律》受印度音乐几个乐句启发而来,《太阳》则改编自德国钢琴曲,对比书中详细而深入的“创作随记”静静聆听,亦为成先生用心于古琴的跨文化理解而感慨。这类创新要获成功并不容易,文化观念、作曲技法、演奏手法都是难题,且必须基于深厚的传统根底,不能作无源之水。
   读《秋籁居琴话》时,我特意找出成公亮1986年在香港雨果唱片录制的第一张专辑,与最新一张2008年在台湾风潮出版的专辑对比来听。现在的成公亮与二十年前相比,最大的变化在于节奏真正实现了自由自如。节奏是古琴的灵魂,自由是节奏最高的境界,而所谓“琴者心也”,听琴乐、读《秋籁居琴话》,成公亮先生用二十年时间获得真正的自由,难道不正是获得了古琴的真谛?跟随他,实在是接近古琴、深入琴乐的方便法门。

 

 




 


秋籁古琴音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