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曲《明君》之谜
成公亮
“汉武时有异人,抱琴名空山,行市中,群儿从之百许,夕昧所向,旦则复来。帝闻召之,长揖不叙。令鼓琴,作《明君操》,时有群鹿突入殿庭。曲终,一鹿衔琴,跨之而去”。——这个神话故事记录在明代琴谱《西麓堂琴统》中之琴曲《明君》曲谱后面。
《西麓堂琴统》的撰辑者汪芝把《明君》放在琴谱的最后一卷即二十五卷之中,被收入二十五卷的琴曲还有《凤翔千仞》、《孤竹君》、《桃源春晓》、《忘忧》。这五首琴曲中,只有《桃源春晓》使用了常用的“清羽调”定弦(“蕤宾调”的别名,虽是外调,但在琴曲中为常用调),其它的四首琴曲都使用了生僻的“外调”定弦——“泉鸣调”、“间弦调”、“离忧调”,而且这些的琴曲曲例仅存这里的四首,使用间弦调定弦的《明君》就是其中之一。《西麓堂琴统》廿五卷之前的琴曲都被按弦调的不同归类,唯这廿五卷成为特殊的“另册”。
作为人名,“明君”就是昭君,也就是汉代历史上 “昭君和番”故事中的王昭君,称昭君为明君,是为了避西晋时晋文帝司马昭的名讳。
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集中记载了汉唐以来有关“明君”为题的琴曲琴歌歌舞音乐曲目。
——“王僧虔《技录》云:《明君》有闲弦及契注声,又有送声。”
——“谢希逸《琴论》曰:……清调《明君》十三拍,间弦《明君》九拍,……”
——“《琴集》曰:“胡笳《明君》四弄,有上舞、下舞、上闲弦、下闲弦。《明君》三百余弄,其善者四焉。又胡笳《明君别》五弄,辞汉、跨鞍、望乡、奔云、入林是也。”
……
此外,唐人转抄的卷子本《碣石调·幽兰》文字谱后附的五十九首琴曲曲名中便有“上上舞、下上舞、上闲弦、下闲弦”(第十九首至第二十二首),应是《琴集》中“胡笳《明君》四弄,有上舞、下舞、上闲弦、下闲弦,其善者四焉。”相同曲目的记载。而《琴集》中记录的“胡笳《明君别》五弄”在《碣石调·幽兰》文字谱后附的曲名中也有,五首曲名“辞汉、跨鞍、望乡、奔云、入林”完全相同(第二十八首至三十二首曲名),只是没有标出这五首曲名是“胡笳《明君别》五弄”名下的琴曲。
以上提到的琴曲《明君》,渊源都是这么久远,它们都与王昭君故事有关。
在历史上曾有“《明君》三百余弄”,好大的数目!可见历史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以“明君”为题的音乐作品,它们之中有琴曲、歌曲、歌舞曲……,不幸的是都散失了!唯一可以看到的《明君》琴谱刊载在歙县汪芝于明代1549年撰辑的琴论琴谱集《西麓堂琴统》之中,这是一首以“间弦调”定弦的长达十二段的古琴大曲。
谢希逸《琴论》中记录的《明君》不仅与现存《明君》的曲名一样,甚至间弦调的弦调名称也一样。那么传流至今的唯一的琴谱《明君》是不是那首“间弦《明君》九拍”或是《琴集》中记载的《明君》?查阜西先生在《琴曲集成》中关于《西麓堂琴统》的“据本提要”中也提到“现观谱中各曲,除注明抄自宋本者外,大部都是极为罕见的远年遗响,如汉唐古曲《广陵散》、《间弦明君》、《凤云游》……”。
然而现存《明君》的音乐是那么清朗超脱,那么快乐,那么无忧无虑……。音乐的意境和曲谱的后记都与那个充满哀怨、痛苦、思乡悲剧性的王昭君故事不相干,也无法与“辞汉、跨鞍、望乡、奔云、入林”之类小标题所示昭君离汉出塞的情节联系起来。
我们必须从另外的途径去寻找乐曲内容和乐曲标题的联系,但我们还不能急于否定现存《西麓堂琴统》中的《明君》与以上这些王昭君题材《明君》的渊源关系,因为我们还不知道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以前的“间弦《明君》九拍”等一大批以“明君”为题的琴曲、歌曲、舞曲音乐在以后的几百年中有过什么样的变化,某一种音乐曲调经过数百年的沧桑,蜕变成为另一种情绪和境界的音乐而曲名未变,是可能的事。
《乐府诗集》中记载的《明君》音乐中也有与王昭君故事无关的“明君”,这是作为“贤明之君主”的“明君”,这些刊载于《乐府诗集》的资料都是对贤明君主的歌功颂德,如本来是汉代《鞞舞曲》到梁武帝时改称《明君》,并“改其辞以歌君德”:
明君御四海,总鉴尽人灵。仰成恩已洽,竭忠身必荣。圣泽洞三灵,德教被八乡。草木变柯叶,川岳洞嘉祥。愉乐盛明运,舞蹈升太时。微霜永昌命,轨心长欢怡。(梁鞞舞歌)沈约
《隋书·乐志》曰:“梁三朝乐第十七设《鼙舞》。”《唐书·乐志》曰:“《明君》,本汉世《鞞舞曲》。梁武帝时改其辞以歌君德。”
“梁鞞舞歌三首”周舍:
赫矣明之君,我皇迈前古。机灵通日月,圣敬缔区宇。淮海无横波,文轨同一土,乐哉太平世,当歌复当舞。(右明之君)
圣主应图箓,天下咸所归。端扆临赤县,宸居法紫微。遐方奉正朔,外户辟重扉。我君延万寿,福祚长巍巍。(右明主曲)
明君班五瑞,就日朝百王。充庭植鹭羽,钧天奏清商。本支同中岳,良臣安四方。盛明普日月,兆民乐未央。(右明君曲)
………
现在我们再来认真解读《明君》曲谱后记的这个神话故事。
“汉武时有异人,抱琴名空山,行市中,群儿从之百许,夕昧所向,旦则复来。”——明君在位,政治清明,隐居的隐士便会出山辅助君王,这是古代帝王与有抱负的隐士之间的一种默契。汉武帝是历史上被推崇的一代雄才大略的明君,汉武帝在位,隐士要出山了,这位抱著名为“空山”琴的异人便是隐士,他白天来到闹市,晚上不知去向。
“帝闻召之,长揖不叙,令鼓琴,作《明君操》,”——异人怪诞的行为引起了汉武帝的注意,即将异人召进宫中,异人却“长揖不叙”,汉武帝命他弹琴,他就弹了一首歌颂君王的琴曲《明君操》。
“时有群鹿突入殿庭,曲终,一鹿衔琴跨之而去。”——鹿是被道教认为会升天的吉祥的动物,这个神话故事的结局便是出现“吉兆”。帝王和被他信任的隐士借用此类故事或编造的神话来诏告天下,说明现在的君主在位是顺乎天意的,明君将会使天下太平、国泰民安,故事颇有道教的色彩。
现存曲谱《明君》之音乐如何?据打谱所得:幽远、神奇与快乐、灵动不断地交织——这里的“明君”应以“贤明之君主”解,曲谱后记的这个神话故事与曲情并不相违。在琴曲创作者看来,贤明君主会给人们带来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也就是神仙居住的世界。《明君》全曲充满那种飘然神往的气韵,这样的音乐与后记的内容是可以联系起来的。
“明君”以“贤明之君主”的理解至少是明代中期1549年《西麓堂琴统》成书前后的情况。这种理解是这首琴曲早先成曲时的原意,还是后人从王昭君故事一类《明君》琴曲歌舞曲蜕变而来?谢希逸《琴论》中记载的“间弦《明君》九拍”、《琴集》记录的琴曲名“胡笳《明君别》五弄”、 唐人转抄的卷子本《碣石调·幽兰》文字谱后附的五十九首琴曲曲名中的“胡笳《明君》四弄”……这些与王昭君题材相关的《明君》与现存曲谱《明君》之音乐究竟有无关系?如无关系,这只是音乐作品中常见的“同名异曲”现象;如有关系,它们之间又是什么样的流变过程?这是至今尚且无法回答的“明君之谜”。
明代1425年成书的《神奇秘谱》和明代1549年撰辑的琴论琴谱集《西麓堂琴统》刊登的琴曲,大都为唐宋至明代前期创作的“早期琴曲”(这是现代琴人常用的一个词,以此笼统地区别明代中期到清代创作的琴曲),“早期琴曲”声多韵少,强调右手的弹法,故右手指法十分丰富,并使用许多后来不再使用的古指法;明中后期至清代的琴曲,渐渐变为声少韵多,强调左手按弦的变化,故左手的吟猱绰注十分细致,右手指法却简化、单调了。
《明君》的指法运用状态如何?右手指法多样并使用许多古指法,这与《西麓堂琴统》所刊的其它曲谱是一致的,然而左手的吟猱使用也多,这是使人十分意外的事!琴谱所示,在全曲十二段的曲谱中,“猱”记录了28次,“吟” 记录了12次,与刊载在《神奇秘谱》、《西麓堂琴统》中的其它“早期琴曲”相比,《明君》显然与众不同!其中第五段的音乐共七个乐句,使用了四次猱一次吟,第二个猱在“长琐”的五个以上的角音上使用,猱的音乐效果是连续的一片,因为猱指法的运用较多,这一段的音乐显得那样的灵动、流畅,如行云流水,第九段也有类似的效果。《明君》的音乐,常常为深幽静谧和生动流美所交织,弹出“生动流美”的美感,吟猱(特别是猱)指法的作用至关重要。
是何原因使《明君》这首“早期琴曲”与众不同地较多使用吟猱?不得而知。
“间弦调”弦调名称在明清琴谱中记载不断,最早在明代袁均哲于1413年所编有论无谱的《太音大全集》上刊载的“转弦宗派”图表中便被列出,它位于蕤宾调系统中的“上间弦”调定弦,这便是《明君》所用的,紧五弦慢三弦的“间弦调”定弦,其空弦散音正是古代音阶——清商音阶的排列(另一称作“下间弦”的紧五弦慢二弦弦调,位于慢商调系统中,存见琴谱中亦无此定弦的曲谱留世)。《西麓堂琴统》等以后的明清琴谱不断刊登大同小异的“转弦宗派”图表,因而间弦调的弦调名称并不为琴人生疏。
作为一种定弦的琴调,应曾经存在过多首琴曲,间弦调的琴曲除侥幸仅存的《明君》外何以流失殆尽?不得而知。
《明君》的意境高远,达到非常高的艺术水平。其音乐丰富,旋律优美动人,音阶多样、调色彩多变;各种素材的呈示和展开体现了很完整的音乐逻辑和古人的艺术趣味,谱中多次出现的,标有“日”至“月”内的两个泛音乐句及其变体的呈示和变化特别精巧完美;各种不同材料的衔接、对比自如而微妙;音色对比频繁而自然,特别要提及的是泛音音色不时间插全曲(只有第九段未用泛音),却无琴曲通常都会安排的泛音段落;泛音有时在按、散音乐句中意外地突然进入,使音乐色彩瞬间变化,恰如步入飘渺之境……。这些都显示出《明君》音乐的创作手法已相当丰富和成熟。
作为一首优秀的琴曲,被历代琴谱刊登、传承和评论是通常的情况,甚至出现颂扬它的诗歌散文,并在传承的过程中流变加工,出现多种版本……。而这首艺术水平达到如此高度的精彩作品,却仅有汪芝偶尔寻觅得到拾遗于特殊的“另册”——《西麓堂琴统》第二十五卷之中,此后明清两代的一百五、六十部琴谱中再未见其踪影,四、五百年来无人问津,此亦令人感慨不已之“明君之谜”也!
2002年2月初至5月底写于南京艺术学院寓所
附记:《明君》一曲自2001年8月22日开始打谱,至2001年10月31日打通全曲,2001年年底基本定稿,2002年1月将减字谱、简谱对照谱誊清。
|